走进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下称“广东省智能院”)的展厅,科技感扑面而来。这里集中展示着我国脑科学和类脑智能领域的系列领先技术成果,让人目不暇接。展厅楼上,大大小小的实验室内,科研人员仍在潜心攻关,探索类脑智能领域的更多秘密。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新一代绿色类脑智能超算中心建设,支持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建设国家级实验室”。
挂牌两年多,广东省智能院的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未来,其将如何服务好琴澳科技产业发展,为大湾区建设提供更多科技硬支撑?近日,南方+记者独家对话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省智能院院长张旭。
“求新”突破性原创成果
“算力特别是智能算力,是人类进入智能时代的生产力,对新兴技术发展具有强大助推力。”张旭说,近年来,广东省智能院围绕类脑智能开展多项科研攻关工作,在芯片设计、集成工艺、散热技术等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探索智能计算的破题思路提供了新解法。
这位我国脑科学领域的权威专家,如今一年有近10个月的时间待在横琴。他和团队的目标,是聚焦原始创新核心技术,不断从创新源头上强化我国智能科学前沿研究以及智能技术的创新能力。
据介绍,广东省智能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由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行委员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珠海市人民政府等组成。学术委员会则由相关研究领域的院士、知名科学家担任委员。
“目前来说,广东省智能院是国内外首家成建制、成体系、全链条研究类脑智能的科研机构。”张旭告诉南方+记者,挂牌两年多来,广东省智能院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才的加入,目前共拥有16名全职研究员和19名特聘研究员。
2023年6月,科技部公布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名单,广东省智能院建设的“新一代类脑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上榜,这也标志着广东省智能院已纳入全国人工智能算力战略体系。
张旭称,该创新平台主要依托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进行规划和建设,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高算力芯片、生物医药、金融工商、元宇宙等智能产业,形成类脑智能产业生态圈。
“我们将打造一个开放式的互动创新平台,开放给相关企业、学校、研究院所等,为它们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撑。”
这也是广东省智能院未来布局的重要一环。按照规划,广东省智能院将与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粤港澳脑智工程中心构成“三位一体”,建设“认知科学与类脑智能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暂名),力争在未来建设国家级实验室,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珠海市及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重要科技保障。
事实上,不少琴澳科技企业已近水楼台先得月。张旭介绍,目前广东省智能院已与相关领域企业组建起6家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澳门博维资讯系统有限公司是一家土生土长的澳门信息技术企业。把研发总部落户到横琴后,博维与广东省智能院联合成立了“脑机元宇宙数字融合联合实验室”。
“在澳门发展元宇宙,最难的还是缺乏人才,和广东省智能院的合作恰恰弥补人才不足的短板,为研发提升效率和力量。”博维董事长周家俊说,希望在元宇宙的产品里找到适合澳门企业的方向,并发挥澳门对接国际的窗口优势,助力“走出去”。
服务澳门产业多元发展
“广东省智能院选择落户横琴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充分服务澳门产业多元发展。”张旭说,随着合作区建设的加速,琴澳科技产业生态越来越完善。“澳门是一个国际化的前沿平台,我们也希望充分发挥澳门的作用,开展更多国际化合作和交流。”
去年11月,广东省智能院“粤港澳脑智工程中心暨粤港澳大湾区脑智工程研究会”正式入驻澳门大横琴国际产业发展中心。
张旭介绍,该中心主要负责科研成果转化以及国际交流合作,将努力建设成为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科技领域一流的转移转化机构,为澳门的科技创新发展担任“技术创新源”和“产业孵化器”。目前,已经有多个项目和企业在此孵化。
就在不久前,由粤港澳脑智工程中心转化的“珠海横琴新近纪智能科技公司”和“珠海芯智能科技公司”在横琴共同发布了以新一代类脑计算架构(LYRArc)和处理芯片(BPU)为技术核心的绿色类脑智能计算系统。
据悉,该系统突破了面向全脑计算的晶圆级芯片计算架构、互连架构、物理架构等多项关键技术,无论从综合算力、体积能耗还是运作模式上,都更趋近真实人脑,可将数据中心能源效率控制在1.1以内,为解决类脑智能产业化发展的底层核心技术问题提供了新路径。
团队还首次发布了全球首颗亿级神经元规模的可编程类脑晶圆计算芯片。一颗单芯片,拥有超2亿个神经元,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芯片Loihi2的200倍。
科技生态的蓬勃发展,也给了更多澳门青年在“家门口”施展身手的机会。
本月,澳门青年陈超(化名)即将结束在深圳某高科技企业的工作,奔赴横琴投身广东省智能院的建设。“澳门科技领域的就业机会并不多。现在,横琴给了我们一个大舞台。”终于与家人结束异地生活,陈超难掩激动,“以后可以每天回家了!”
【转载】南方+
【采写】南方+记者 沈梦怡
【摄影】南方+记者 关铭荣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