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琴岛西岸亮起来了!比合作区揭牌成立还早三个月进驻,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见证了横琴三年发展建设的全过程。
“翻看老照片,三年前我们入驻横琴的时候,西岸还是黑灯瞎火的。如今不一样了,随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下称合作区)建设加快,越来越多科创企业入驻园区,实验室灯火通明,西岸不再需要霓虹灯来装饰。”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旭感慨道,“我们真正做到用科技之光照亮横琴。”
类脑智能是全新赛道,从上海脑智工程中心搬来到横琴后,该研究院对类脑智能技术的研发不断深化推进,已引进孵化了5家脑智科技公司,并实现产学研转化。在张旭看来,横琴是湾区科研绝对的“新星”。他坦言,横琴的科创生态、人居环境、纵深战略等都很优越,加上与澳门、珠海“三位一体”发展,腹地可覆盖粤西地区。“相信未来横琴也以可用科技之光,点亮整个湾区西岸。”
科技之光让小岛西部亮起来
南方+:三年前刚来横琴时,对这里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张旭:我们比合作区揭牌成立还早3个月落户横琴,可以说是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发展与变化。现在回看,横琴岛这三年的变化可谓是巨大。
广东省智能院选址在横琴岛西部。三年前入驻时,我们所在的大楼还是空的,隔壁楼栋基本上是黑灯瞎火的,大多房间还没有装修,都在等待它的主人。整体园区服务体系也没有建立,我们吃个饭都很困难,需要到旁边国企公司的饭堂“搭伙”用餐。
我们告诉官方,这里不需要霓虹灯来装饰,事实证明,如今横琴岛西岸越来越亮了。到了晚上,不少实验室的窗户还亮着灯,科研人员在各自的工位上埋头攻坚,这是“科技之光”,让整个岛的西部亮起来了。
南方+:为什么选择来横琴研发类脑智能?
张旭:粤港澳大湾区内中小企业星罗棋布,微电子加工业比较发达,可以全方位支撑我们类脑智能的科技研发。同时,我们通过战略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整体规划区域非常具有吸引力,加上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相继开通,我们在横琴就可以便捷承接深圳、香港已经过载的科研、产业、资金、人才资源,打造科创资源集聚的价值洼地。
经过近几年研究,我认为智能产业可以划分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而横琴属于创新的核心圈层,将为周边市场提供技术源头。如今,围绕智能产业,横琴也展现了惊人的辐射力,岛上吸引了不少AI芯片、IC设计、处理器企业聚集发展。未来,我们的超算中心也将为岛上企业提供算力支撑。
横琴是湾区科研的“新星”
南方+:琴澳科创生态圈的未来会是怎样的?
张旭:对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来说,在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方面,横琴会是一个绝对的明星。首先,横琴的人才生态非常好,人员不会拥挤,很像国外的一些学术和科技产业中心。同时,依托与澳门的联动优势,横琴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辐射力会很强。
从过去三年经验来看,横琴的相关配套越来越完善,今年也落地了分线管理政策,发展前景愈发广阔。但是,我们不应过度关注横琴有没有卖免税商品,琴澳深层次的融合和便利更为重要,搭建了科技成果跨境转化、国际化人才交流体系,这样可以让科研团队的创新想法在横琴落地生根,让人可以静心科研、安心工作,带动琴澳科创产业融合发展。
当然,科技产业与传统制造业不一样。科技是流动的,当遇到适合创新的土壤,各类要素会集聚形成科创生态。当下,琴澳正携手打造科创生态圈,我对此非常的positive(乐观),前景一片大好,未来有可能达到与深圳一样的影响力。横琴与澳门、珠海“三位一体”,发展腹地还可以延伸至整个粤西地区,进而用科技点亮湾区西部。
部分成果已由岛内企业承接转化
南方+:落地横琴发展三年来,广东省智能院在科研领域取得哪些重要突破?
张旭:三年以来,我们聚集了一个强有力的科研团队,现有员工290名,包含全职研究员及研究组长17名、特聘研究员19名、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12名、博士后25名等。同时,我们建立了18个课题组及8个联合实验室。
智能院的研究内容非常集中,围绕“脑感知认知、神经网络计算、类脑智能计算”三大方向,建设有六个研究中心、三个技术平台,并在澳门建设粤港澳脑智工程中心,打造国际科研创新网络、学术与人才交流和技术转移转化平台。
在创新链研发中,我们取得了几方面突破:一方面是认知神经网络,发现了一条新的传导痛觉的脊髓—皮层直接通路,不仅为深入理解大脑皮层如何处理痛觉等感觉信息提供了新的神经传导通路,而且为慢性痛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新靶点。另一方面是类脑智能芯片,单芯片可支持2亿神经元拟态计算,是全球首颗亿级神经元规模的可编程类脑晶圆计算芯片,同时成功研制出基于该晶圆芯片的首台类脑晶圆计算机,兼顾高计算密度和节能特性。
随着我们科研进程不断推进,诸如类脑智能芯片、计算机系统、智能超算无源散热系统等成果,已经由合作区企业承接转化,正逐步进入生产阶段,成为商品走入千家万户。
稿件转载自《南方+》
公众号